教育部下达最新通知,下学期,孩子们的课本将发生很大的变化。通知内容信息量较大,小编这里整理出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几条教材改革信息:
Ø 下学期开始,小学1-3年级,语文、道德与法治全部使用全国统一的部编版教材。 Ø 初中7年级至9年级,语文、历史、道德与法治全部使用统一的部编版教材。 Ø 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,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、历史、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。 “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学科,语文教材的变化,是所有家长、老师最关心的问题!” 原国家副总督学、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说。 具体到底变成了什么样?小编带大家来看一下!
语文课本变天:一年级就有《论语》 使用新教材的语文有什么值得家长关注的重大变化呢?
细心的家长会发现,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语文园地里设有《日积月累》,是要求孩子背诵并测验默写的。这一栏里经常会出现文言文,一年级下册已经要求背诵并理解《论语》选段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了!
增加课外阅读,最明显的是初中阶段,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,并有指定书目,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。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,现在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孩子每天必须阅读30分钟以上。
中高考再次证明:语文才是拉分王! 目前,2018全国各地的中高考已全部完成,考生们可以好好享受假期了。 虽然段子手还在吐槽中高考作文,学霸们却早已开始关注今年升学的最新动向,总结经验,适应变化,调整提升学习策略和方法了。 刚刚结束的中高考再次证明:语文才是拉分王,得语文者得天下,语文更是学霸之间拉分的利器! 2018年高考语文题目刚公开的时候,考生和网友就炸了锅,所有人都喊难。网友们纷纷感慨,“幸亏毕业的早!” 那中考是什么情况呢?2018年苏州中考语文结束,有媒体做了调查:
考生表示今年语文作文题型新颖,考前刷题对语文发挥作用并不明显。尤其名著阅读,一些家长表示“有点偏向高中的出题方向了”。 最拉分数的学科为什么变成了语文? 过去,都说理科容易拉开分数,但是,从小学高年级开始,很多家长发现,语文逐渐成了拉分厉害的科目。 杭州天长小学一位五年级家长说:
往远了看,在新的高考制度下:
语文,拉分容易提分难!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一点都不过分!未来语文的地位急剧上升。 得语文者得高考,得阅读者得语文。阅读习惯将成为学生小学入学前后重点培养的习惯,并将一直持续下去!
教育部早就告诉你,别再打无准备的仗! 其实,对于很多一直关注中高考动向的教育者来说,这种“难”考生们早该想到!2017年一系列高考改革政策放出时,高考“语文难”就已经是定势,可惜还是没有引起大部分人的重视。 对于中国基础教育、“新高考”,原国家副总督学、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表示:
语文又是基础中的基础,九年义务教育一共上课9522节课,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一共上课13000节课,语文是第一大科,占总课时的21%以上。 中小学一共上了20门课,语文占1/5的课时还要多,语文是工具科,是母语,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前提。 那么,2018语文高考已经难出了新高度,今后语文究竟会有多难? “部编本”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甩下一句话,惊呆了众人:“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%的人做不完”! 接下来语文到底怎么学?怎么考?温儒敏透露:“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,而且在悄悄地改”
温儒敏继续透露:
也就是说,只看教材,别说高考语文,就连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。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!孩子不阅读,根本应付不了考试! 对于阅读少、不读书、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,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。教改后考察大量语文的超纲内容、考察全科素质成为标配,临时抱佛脚没有指望。
中高考语文未来会难在哪里? 1. 考卷文字的增加 如果你的孩子不经常阅读,考试时阅读速度太慢就会吃亏! 举例“全国卷Ⅱ”的语文考卷,现代文言文篇幅极多,题目或许不多,但是阅读起来很费时间。这样就考验了考生的阅读速度和抓住重点的能力。 未来语文将成为中高考的杀器,高考要实现15%考生做不完卷子。 2. 范围变得更广,不再局限于课本 对于名著的考核标准已经逐渐提高。 例如,相对简单的是这样的题目:
该题中考核了《朝花夕拾》、《骆驼祥子》中的人物与情节的识记。 而在未来,名著阅读的试题会考到更多的细节,以免学生只是在得过且过地背诵。
从最开始的作者年代、身份的考察,到现在的阅读理解,无一不在提示家长和老师,务必提高对孩子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。 3. 不积累古诗文文言文,吃大亏 古诗文在语文试卷里有34分左右,北京卷文言文+古诗文的考察分数高达44分!再加上名著阅读的分数,可以说有50分左右,堪比一篇作文啊!占了语文分数的百分之三十。 所以不重视古诗积累、文言文阅读,将失去这几十分。 而这不是考前抱佛脚,临阵磨枪就能做到的,需要考生日积月累中完成!
“大语文”将成未来教育趋势 自前两年起中小学都已陆续更换教材,开始使用“部编本”的语文教材。 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形势是:
从明年下半学期开始(2019年9月),全国中小学生语文、历史、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。
整个小学6年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,占所有选篇的30%,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,增幅达80%,平均每年20篇左右。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,占所有选篇的51.7%。 语文在各学科间的重要程度也已经凸显。
(来自财经网2018年5月讯) 看看高考的变化、教材的变化、学科重要程度的变化、还有这几年爆红的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、《朗读者》、《见字如面》等语文节目……所有现象都在告诉我们: 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。以后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,确切地说是阅读水平”。 这不是耸人听闻,这次教改是全国上下从幼升小到高考,正在深化进行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教改,都是中央顶层设计的结果。 这次的新教改前后酝酿了整整4年时间,经过了10多轮讨论,才最终确定了下来! 北京市教委委员、新闻发言人李奕和中招办主任曾在中考前透露:
我们来看一张中考科学试卷,阅读量一点不比语文试卷少……
今后的中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。不仅是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,其他科目都增加! 阅读量少、语文水平欠佳,都会使做题速度、理解水平等受到很大影响,所以会出现考生连题都没时间做完的情况。 未来,阅读是一切学科的最重要基础,如果你依然说自己的孩子没时间读书,等同于说要自己的孩子放弃所有学科。
语文那么重要,变化那么大,该怎么学? 几大教育机构巨头:新东方、学而思做了那么多年课外培训,把英语、数学做的风生水起,为什么唯独语文做不起来? 因为数学,可能刷几张卷子,成绩就能提高;可语文呢,可能你刷一年的题,也未必有效果! 越来越多的陪读家长已经意识到:语文、是最难学好的一个科目,是见效最慢的科目,也是对教师功力要求最高的一个科目! 新教材普及以后,语文的考试范围就是这样的!
那在最后芝麻酱给大家介绍六个可以帮助你学好语文的小习惯! 1.勤阅读,读好书,读经典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。要学好语文,光读好课堂上用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,还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,读好书、读经典。娱乐化的浅层次阅读是无效的。 一位语文名师曾经说过:
从小学阶段培养阅读习惯,一旦阅读习惯养成,阅读对孩子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,根本不用家长督促,他们自动会抓紧一切时间阅读! 2.勤做阅读笔记 不但要阅读,还要有效阅读。做读书笔记是有效阅读最容易在家庭中操作的方法,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阅读批注。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,学会做读书笔记,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。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,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,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、记忆。 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:
3.勤查词典资料 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。工具书的种类很多,除了字典、辞典外,还包括文献资料、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。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、词典、辞典。
4.勤于朗读、背诵 朗读背诵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,是积累语言、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。 一定要让孩子大量朗读、背诵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。通过朗读,文章的内容、情感、文句的优美、汉语音的韵律,都能被体会出来。背诵的方法也很多,可以分层背诵;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;可以先抓要点背诵,然后连贯地背诵。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,这样就可以做到牢记于心。 5.勤于分享、探讨 要学好语文,还要学会分享。现在互联网提供了很多分享、互动和探讨的平台。
互联网是双刃剑,人家用来打游戏、刷视频,学霸却可以用来让自己的阅读水平突飞猛进! 6.勤于练笔、写日记 语文考试的大头是写作,也是今后孩子一生必备的生存技能。 写作水平的提高,没有捷径,只有勤写!
写作和阅读一样,一旦形成习惯,就像呼吸一样自然,更是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个出口。 语文为王时代,你的孩子准备好了吗? |